文章来源: 化学学科 编辑: 高三学部江媛媛
2015年3月25日,十一学校教育家书院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一起举办了主题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堂贴着学生行走”的化学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初三到高三的五个学部共八位化学老师,向参观团的专家和老师们展示了风格各异、方式新颖、非常贴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活动方式。
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八个化学教室中早已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外校老师们。为了让远来的客人们有良好的听课环境,学生们纷纷让出了自己的座位,坐在实验台边上课,这让本来宽敞的化学功能教室反而显得拥挤了。课堂上,老师们讲课挥洒自若,学生们听讲全神贯注,师生间时不时的交流也是谈笑风生,思想的火花止不住地闪耀。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们被生动的课堂深深吸引,跟随着师生们的交流也时不时地发出会心的笑声和赞叹声。
四高一的董素英老师、陈鹤老师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子反应的应用》作为研究课,但董老师侧重离子检验的角度而陈老师立足于微粒观,不同的切入点使得同一课题有了不同的韵味,并且,她们还利用了iPad来辅助教学。高一的王笃年老师讲的是化学III-有机化学中的《卤代烃》,面向的学生是化学资优生,所授内容也高于国家课程标准,因此王老师将单元教程浓缩为一节课,融合了学生自学自研、课堂前测、师生讨论、课堂后测,以学生的学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高二的李军老师开展了《合成氨的分析研究》,以分组分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利用数据和图表来探讨工业合成问题。高二的吴征辉老师开展的是《海产品中碘的检验和提取》,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整套实验流程,学会“物质分离提纯”的通用方法。初三的孙文利老师讲授的是《“科普阅读理解”题型突破》,针对的是2015年中考化学新增的一类新题型——“科普阅读理解”题,利用互联网和平板电脑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并初步尝试时下美国基础教育界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高三的廖琳老师开了一节《理综化学练习试卷讲评》课,一改往昔老师主讲的模式,由学生自主讨论参考答案,进而去发现自己的常识漏洞,反思自己的学科思维,这种模式吸引了众多外校老师观摩。高三的孙京老师以非常简单的课题《生活中化学物质的探究》开展了一节非常不简单的研究课,他让学生抽签选择探究课题,通过阅读文献、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掌握了物质性质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流程,博得了满堂的喝彩。研究课结束后,外请专家和老师们汇聚在校图书馆二层报告厅,一起探讨OTO(Online To Online)教学模式,并分别与八位开展研究课的老师一起探讨听课心得。
本次活动非常成功,2138com手机版的化学老师们奉献上了八节精彩纷呈的课,让参观团的专家们和老师们对十一学校的功力深厚的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以及先进的教学方式都赞不绝口。在孙京老师的《生活中化学物质的探究》研究课上,不少听课老师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环节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赞叹道:“十一的孩子不仅反应灵敏,动手能力强,而且作报告的思路非常清晰,口才出众。十一学校果然是名不虚传。”
北京市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化学教研室唐建华主任发言
田俊副校长发言
孙京老师发言
吴征辉老师课堂
孙京老师课堂
孙文利老师课堂
廖琳老师课堂
李军老师课堂
董素英老师课堂
王笃年老师课堂
陈鹤老师课堂
学生做实验
展示实验成果
听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