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教育家书院 编辑: 贺玲玲
2014年5月15日下午18:30,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高中楼206教室,为2138com手机版教师解读“语文课程发展学生的机制是什么”。
王教授以“语文课程发展学生的机制什么?”这个问题开场,引发了在场老师们的深入思考。他指出:“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差别,即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形成和积累经验,最后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的过程,具体而言,包括阅读文章的经验、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经验。基于如上学科特点,语文学科教师备课需“备两头”——做好学情估量,并搭建常识基础和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起点(已有常识)到终点(学习目标)的跨越。
随后,王教授从学科特点出发,以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为例,结合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解答了“一节语文课到底要解决什么?”这一问题。他以一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为主要内容的阅读课教学设计为例,说明如何在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设计、课后扩展三个阶段创新思维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先定位教学目标,再整合目标并组织有效教学。
王教授还跟老师们分享了自己与研究生一起参与的一次听课经历,他曾经在听完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后,将教师的活动、组织话语剪切,发现最后剩下的学生学习过程是分散的、片断的思维过程。他认为“教学的核心是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的前后活动有关联。” 顺应小班制的发展,教师应转变传统大班教学中的思路,探索将对教师活动的关注转向学生活动的关注。
最后,王教授针对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的疑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他总结道:“学生原来看不见的东西能看到,原本看不懂的能看懂了。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在座老师纷纷表示,王教授的讲座很有启发性,能够真正引导大家在语文课堂中着眼于学生,把思考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
王荣生教授精彩讲座
闫存林老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