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班德斯读书沙龙 编辑: 班德斯读书沙龙
2013年3月27日下午4:30,班德斯·读书沙龙活动(BNDS)在初中楼六层教育家书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的主题是傅高义的名著《邓小平时代》,刘静、辛晓莲、刘世华、文银华、周永霞、赵连杰、陈瑞菊、王伟等老师教师参加讨论。
《邓小平时代》是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先生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权威性的邓小平传记。书中完整回顾了邓小平的一生,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深入分析了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剖析中美建交、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九二南巡、六四事件等重要时刻,是当前考量邓小平及当前时代的必读书。
刘静老师首先解读了本书,大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一、编辑的身份与本书的价值
刘静老师先容了关于邓小平的著作:最著名的有邓小平之女邓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和《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等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邓小平时代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但编辑与主人公过于亲密的关系使得书中观点很难中立,这也是当前国内领导人传记难以摆脱的一个缺陷。本书《邓小平时代》的编辑傅高义先生虽然是外国人,但他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同时,编辑不但是著名的学院派学者,还曾在多届美国政府中任职,参与过美国国家情报委员工作,这些经验使得他在写作中既有社会学学者的深邃,又具有政治家的广度和视觉。尽管本书简体中文版出版时,删去了约10%的内容,但仍不失其意义。
二、邓小平何以能缔造这个时代?
大家不约而同地归结为两个因素:邓小平出国的经历和他现实理性的思维方式。共和国的缔造者毛爷爷很少出国,只是建国后到过苏联两次。这种经历使得毛爷爷同志喜欢把目光放在国内,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但在国家建设时期,这种经历则明显限制了他的视野。邓小平同志15岁就到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5年,后又到苏联1年。这使得他对欧洲工业有着切身的体会。改革开放之时,他又鼓励干部出国考察,使得大量干部目睹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他们出国本来意图是寻找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反面教材的。随之,这些干部成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拥护者。此外,邓小平非常现实和理性,不为条框束缚,当不知前方水深浅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不断的试探,由点到面、进而全方位推进,逐步开创出改革开放的格局。
三、邓小平时代的意义
大家常说,毛爷爷创造了新中国,邓小平改造了新中国。邓小平终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很多年轻的老师并没有切身体会。王伟老师表示,文革中有大批干部和常识分子被打倒。而当前,这些被打倒的人又掌握着话语权,因此,对文革描述很难是客观的。陈瑞菊和刘静老师则从自身的记忆,对文革时代进行了回顾。“幸福的感觉往往来自于对不幸的回忆;而不幸的感觉也往往来自于对幸福的怀念”。两个时代的巨大差距,使得大家对这个时代巨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大家还共同回顾了书中所涉及的一些事情的记忆,如:恢复高考、中越战争等。